我要让更多农村老人有尊严、有质量地安享晚年——记河南省封丘县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主任孙雪
她自从大学毕业便扎根乡村养老事业,因为上大学时学的是金融工程专业,8年来她曾被很多人追问:“学金融的咋进了养老行业?”可了解她的经历后人们发现,她看似“跑偏”的路上有着最动人的坚守与热爱……

“原来团圆不只是和亲人在一起,更是让需要的人有处可依。”
2017年夏,22岁的孙雪从浙江宁波财经学院金融工程专业毕业后,回到老家河南封丘。大三时,她曾在新乡一家银行实习,虽然那是一份在别人看来体面又稳定的工作,但实习结束后,她却没有向银行投出一份求职简历。“不是不喜欢金融,是心里装着点儿别的事。”孙雪说,上初中时,每个周末她都会跟随母亲去照顾生病卧床的奶奶,当时母亲还在保险公司上班,每天下班回家先给奶奶擦身、喂饭,再检查她的作业,常常忙到深夜。有一次,奶奶半夜发烧,母亲背着奶奶去医院,瘦弱的肩膀被压得微微倾斜,但步伐异常坚定。“那时候我就想,我妈真厉害,能把这么难的事扛下来。”
母亲的“厉害”在2012年有了新的载体。当时封丘县的居家养老还处于试点阶段,母亲看着身边越来越多的老人无人照料,又想起自己照顾老人时的艰辛,毅然辞去干了10年的保险工作,卖掉一套在县城的房子,凑钱开了一家100多平方米的小型养老服务中心。那是两间相连的门面房,中间摆着10张护理床,厨房就在房间的角落里。
孙雪大学毕业时,母亲的养老服务中心刚有了点儿起色,但仍然面临员工难招、入住老人太少的困境。“那时候大家觉得,没人管的老人才去养老院,60多岁的阿姨都不愿来当护理员,10张床位常常空一大半。”一天晚上,孙雪看到母亲坐在床边偷偷抹泪,手里攥着催款单——养老服务中心的房租该交了,护理员的工资还没凑齐,可当月只收了3位老人。
“妈,我来帮你吧!”孙雪的话让母亲愣了许久。她知道女儿学的是金融工程专业,该去大城市闯荡。可孙雪态度坚决:“在银行我可能只是个螺丝钉,可在这儿我能当扳手,能帮你解决大问题。”
到养老服务中心后,不懂护理的孙雪从零学起,跟母亲学习如何给失能老人擦身、换尿不湿。第一次帮老人清理便溺时,她忍不住跑到卫生间干哕。等心情平复后,她又回到老人身边:“奶奶,委屈您等一会儿,我再试试。”她不懂管理,就把金融工程专业的报表思维用在养老服务中心的台账上,给每位老人建立健康档案,记录他们的饮食偏好和用药情况。她甚至不懂怎么和老人沟通,就每天坐在院子里听老人们闲聊,内容包括张大爷年轻时种过多少亩地,李奶奶的孙子在哪儿上学。慢慢地,她成了老人们口中的“小雪闺女”。
2017年除夕,护理员们都回家过年了,孙雪和母亲、表姐守在养老服务中心,她们给老人们煮了饺子,将饺子挨个儿喂到卧床老人的嘴边,还陪同能坐起来的老人看春晚。零点钟声敲响时,一位失智老人突然拉着孙雪的手说:“闺女,我想回家。”孙雪眼眶瞬间红了,轻声哄劝:“大爷,这儿就是您的家,我们都是您的家人……”那天晚上,她在日记本上写道:“原来团圆不只是和亲人在一起,更是让需要的人有处可依。”
随着养老服务中心的口碑传开,入住老人不断增加,孙雪和母亲相继在县城又开了3家小型养老服务中心,床位增加到30张。

养老服务中心的老人们观看演出
“最困难的时候我急得严重脱发,早上梳头时看到梳子上的头发忍不住坐在镜子前哭,可哭完了还得去养老院,那儿的老人都还等着我呢!”
2019年1月,封丘县民政局推行“公建民营”养老模式,计划将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托养中心交由社会力量运营。经考察,他们看中了孙雪及其团队——这个年轻团队用几年时间把拥有10张床位的小型养老服务中心打理得井井有条,还创新推出了居家上门服务,在当地颇有口碑。
孙雪却犯了难:“一天之内要接收34位失能卧床特困老人,这是我们以前从未遇到过的规模。”她记得老人被送来那天,下着大雪,有的老人盖着破旧的被子,被家人用三轮车拉来,脚趾冻得通红;有的老人躺在床上,连翻身都做不到。
“先让老人住进来再说!”孙雪和母亲带领团队连夜清理房间,并准备好了被子、暖壶等物品。可更大的难题还在后面——34位老人的护理、饮食、医疗,每天都要花钱,而运营费尚未到位。“那时候每天一睁眼就发愁,发工资的钱、老人的饭钱,都没着落。最困难的时候我急得严重脱发,早上梳头时看到梳子上的头发忍不住坐在镜子前哭,可哭完了还得去养老院,那儿的老人都还等着我呢!”孙雪说。
为了节省开支,孙雪和母亲办公室取暖不舍得开空调,只烧一个小煤炉。有一次,会计跟孙雪说账上只剩几千块钱了,孙雪咬咬牙把自己办嫁妆的钱取了出来:“给老人们当伙食费,我的事往后放一放。”
团队成员齐心协力,硬是渡过了难关。他们给失能老人建立“翻身记录卡”,确保每2小时翻身拍背一次;开设了“银龄课堂”,教老人们用智能手机、做手工编织;每月组织生日会,由孙雪带老人们唱生日歌。养老服务中心充满家的味道,有家属来探望老人,由衷地说:“没想到俺家老人能住得这么好,这下我们就放心了!”
2020年12月,孙雪团队又接手了李庄镇敬老院。这次,他们面临的难题是人员融合。李庄镇敬老院原有员工担心被排挤,对孙雪团队很抵触。“有位阿姨看到我们来,直接说‘这是我们的地方,你们凭啥来’。”孙雪没有解释,而是先给员工涨工资,从每月1500元涨到3000元,然后又组织培训,教大家学习专业的护理技能。孙雪说:“我跟他们讲,咱们的目标是一样的,都是让老人过得好。他们渐渐放下了戒备,有的员工还主动跟我说,我教他们的护理方法很管用。”

养老服务中心的员工鼓励老人表演节目
“我们始终记得,每一张床位背后,都是一个等待被呵护的生命。”
孙雪的办公室里有本厚厚的“老人需求台账”,上面记录着:张大爷喜欢吃甜口馒头、李奶奶睡前要听豫剧、王爷爷的假牙该换了……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却是孙雪团队优质服务的核心。
“农村老人和城市老人不一样,他们更讲实惠,不看表面。”孙雪说,她发现不少老人牙齿不好,就把饭菜做得软烂,还把肉类、蔬菜打成泥,做成蛋糕形状的“慕斯餐”,老人吃着很方便,“有位大爷第一次吃,吃罢说比家里的饭还好吃,我听了特别开心。”
在养老服务中心的管理上,孙雪花费了很多心思,比如她推行的分色管理,让护理员穿蓝色衣服,办公室人员穿粉色衣服,方便老人识别;老人的床头卡分为绿、黄、红三种颜色,分别对应自理、半自理、失能,一看就能知道老人的情况;用于打扫卫生的毛巾也分成红、绿两种颜色——红色的擦马桶,绿色的擦面池,员工们很容易记住。
工作中,孙雪始终坚持一个原则:把老人当小孩,尽可能地对他们好。她说:“你对他们的好,他们都知道。”有位老太太疑心很重,有一次抽屉被工作人员整理后觉得丢了东西,暗自生孙雪的气,不理她。孙雪毫不计较,仍然每天主动跟她打招呼:“奶奶,今天的水果甜不甜?”“奶奶,晚上盖好被子别着凉。”……两个月后,老太太终于跟孙雪说:“以前是我误会你了。”
这些年,孙雪很少有自己的时间,微信朋友圈里几乎都是工作日常:老人们做手工的照片、过生日的视频……有朋友问她后悔不,她总是笑着说:“不后悔。当老人吃到好吃的饭菜心满意足时,当他们拉着我的手说‘谢谢你’时,我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2024年9月,新乡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来到封丘县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调研。调研结束后,调研组对养老服务中心“在院+上门”服务模式、资源整合成果以及年轻团队展现出的精神风貌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其为“破解农村养老难题的有益探索”。
但孙雪觉得他们做得还不够,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她开始学习直播,想让更多人了解、支持养老事业;她计划考电工证、消防设施操作员证,把安全管理工作做得更扎实;她培训年轻人,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
2025年春节,孙雪在养老服务中心值班。大年初一早上,她挨个给老人们拜年,一位卧床多年的老人突然说:“小雪,我想给你唱首歌。”那一刻,孙雪真的被感动了。
截至目前,孙雪及其团队已接管封丘县3家敬老院和1个托养中心,管理床位400余张,服务覆盖多个乡镇。孙雪说:“能由当年的10张床位发展到今天的规模,不是因为我们有多厉害,而是因为我们始终记得,每一张床位背后,都是一个等待被呵护的生命。我在农村养老这片沃土上收获了最珍贵的感动与成长,会把它当成一辈子的事业来做,让更多农村老人有尊严、有质量地安享晚年。”
上一篇:乡村法官朱铃铃:法律是冰冷的条文,法官要做有温度的执行者
下一篇: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