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太体贴,反而会妨碍孩子成长
就像身体免疫系统要增强就得接触病毒一样,孩子想获得成长,就必须经历一些不开心的事情,遭遇挫折、体验焦虑,然后才会有适应性,所以父母太体贴,反而会妨碍孩子成长。
她自述,目前不能专注于学习,不能维持长久的亲密关系,缺乏目标,干什么都打不起精神,有强烈的空虚感
18岁的丽丽(化名),因总感觉不快乐,却又搞不清自己为什么不快乐而来咨询。
她自述,目前不能专注于学习,不能维持长久的亲密关系,缺乏目标,干什么都打不起精神,有强烈的空虚感。
我了解了一下她的大致情况:她在一所不错的大学上学,父母视她为掌上明珠,家族史中也没有抑郁症或焦虑症患者。
我问她的童年过得怎么样?她说,非常幸福,父母对她有求必应。正因为如此,她才既愧疚又困惑。毕竟,在别人眼里,她要什么有什么,如果这样还不满足,那就有点太矫情了。
起初,我对丽丽的陈述抱有怀疑。因为如果她的童年很完美,那现在她就不应该感到迷茫和空虚。
和她的父母接触后,我相信她并无粉饰。父母对她真的很好:上小学时,每天接送她上下学,陪她做作业;上初中时,当她在学校受到欺凌或被孤立时及时出手相助;她数学成绩不佳时为她请家教;她对吉他表现出兴趣后马上为她掏钱报班,她对吉他丧失兴趣后又允许她放弃……
总之,她的父母堪称“满分”父母。那问题出在哪儿呢?
经过几次交谈,我发现问题原来出在这里——父母太体贴,反而妨碍了孩子的成长。
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长大。其实,不是年轻人不愿意长大,而是父母阻挠他们长大
有些父母因为疼爱孩子,会努力避免让孩子体验不适、焦虑或者失望,哪怕这种不适、焦虑或者失望很轻微。
丽丽的父母就是这样。比如,丽丽学走路时被石头绊倒,还没来得及哭,父母就赶紧把她抱起来安抚。事实上,这剥夺了孩子的安全感。如果你不让孩子体验刹那间的困惑,不让她明白“噢,我被石头绊倒了”,不让她体会跌倒后的挫折感,不让她自己爬起来,那她就不会知道走路要注意什么,不会知道以后在生活中遇到麻烦该如何应对。
假如当初丽丽被绊倒,父母不那么着急地抱起她,而是让她在地上趴一会儿,让她搞清楚状况之后再安抚,丽丽就会知道:“我刚才被石头绊倒了,好吓人啊!不过还好,没啥大碍。看来,被绊倒虽然吓人,但我能够摆平。”她反而有机会确认自己的能力。
丽丽上初中时,曾不喜欢放学跟她一起乘车的一个女生。父母不教她如何与同学和谐相处,而是干脆自己开车接丽丽放学,以避免她再接触那个女生。
父母帮她扫清了一切路障,却也让她没有机会发展自身的能力。就像身体免疫系统发育就得接触病原体一样,孩子想获得成长,就必须经历一些不开心的事情,遭遇困难、体验焦虑,然后才会有适应性,才知道如何处理,并从中积蓄力量和自信。
丽丽14岁时,家里有个亲戚死于癌症。但是父母没有告诉她。平时周末他们总去这个亲戚家玩,一连几个星期不去,丽丽感到奇怪。最终,她从其他亲戚那里得知这个消息,很难过却也能承受。父母不告诉她实情,隐隐地让她感到父母对她能力的不信任,不相信她能处理好悲伤的情绪。而这也导致她很不自信。
其实,她希望父母带自己去经历一些事情,哪怕这些事情是悲伤的、不愉快的。她并不希望父母把她保护起来,像被装在铁桶里一样。
可是父母不理解丽丽,依然全心全意地为她服务,希望她遇到的所有事情都是美好的、欢快的,并从为女儿的服务中寻找自我价值。
丽丽考上大学,妈妈送女儿去大学报到。当时因新冠疫情,大学规定家长不得进校园。妈妈看着丽丽走入校园后,坐在校外的草坪上哭了很久。之后,她每天给丽丽打电话,帮丽丽处理各种生活琐事,并找各种借口挑剔丽丽的室友。
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长大。其实,不是年轻人不愿意长大,而是父母阻挠他们长大。父母只有丽丽这一个孩子,把她视为掌上明珠,既渴望她取得成就,又不希望她付出努力和汗水。
其实,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能否过得充实、获得成功,取决于其坚定性、适应性和接受现实的能力。但这三种能力,丽丽从小到大都没有机会学习和培养。
提到接受现实的能力,丽丽说,她上幼儿园的事情差不多都忘光了,却唯独记住了一件事。
当时,有个孩子抢她的玩具卡车,她不愿意给,却抢不过对方,于是俩人吵了起来。抢到玩具的孩子为安抚她,拿了一个其他玩具塞给她。她看取胜无望,准备接受这种安排。谁知,来接她的妈妈看到这一幕,不干了,跑过去说“这不公平”,要求那个孩子把玩具卡车还给她。
她记得很清楚,老师无奈地对她妈妈说:“您看,事情本来已经解决了,丽丽很有适应性的,您就别捣乱了。我们不鼓励孩子抢玩具,但这种事情时有发生,孩子要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老师的说法,无疑是正确的。然而,丽丽妈妈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插手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另外,充满爱意的父母会给孩子很多选择,而且感觉孩子的选择越多越好。其实,这也是一个误区。
科学研究显示,当选择更少时,孩子才会专注,而专注才会给孩子更大的满足感。父母总是告诉丽丽:“你想做什么都可以,想随时退出也可以。”结果,丽丽很难投入地干一件事。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有这个毛病。选择爱好也罢,工作也罢,都是学一阵子、干一阵子,稍有一点不如意、不满意,就立马放弃。因为感觉不够完美,不能全方位地满足自己。
当父母给孩子提供过多选择时,其实是在误导孩子:“你有资格过完美的生活。”“当你感觉不爽时就扔掉它,反正还有很多其他的选择。”这会让孩子变得缺乏毅力,容易放弃。
那么,丽丽应该怎么做,才能摆脱空虚感呢?
我给了她以下建议:
1.走出父母人为制造的温室,走进真实的生活。
2.遭遇挫折、失败时,不要让父母帮忙,可以请教父母如何做,然后自己去克服、去接受。要明白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有焦虑、有烦恼都是正常的。
3.把选择限定在一定范围内。选择是无限的,但时间是有限的。当选择更少时,你才会更专注。和拥有众多选项相比,拥有做选择的能力才是更重要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