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家庭教育 > 教子有方

孩子上学后,如何让他积极、主动地学习

2025-06-25 20:01:31 来源: 现代家长 作者:张权

  问:孩子上学后,不爱学习,需要家长推着走,我为此身心疲惫。一方面为督促、提醒孩子学习,我花费了很多时间、精力,感觉很累,另一方面我为孩子的学习状态而焦虑,担心这样下去,他无法在激烈的学业竞争中获胜。

  我想激发孩子的内在学习动力,让他积极、主动地学习。请问,我该怎么做?

  答:我不赞成把学习成绩作为评判孩子的唯一标准。不过,激发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值得家长们花费精力去做的一件事。

  复旦附中原校长谢应平曾对此提出9条建议,现分享给您,希望对您有用。

  1.给孩子设立“跳一跳、能摘到”的目标

  谢校长以前带学生去果园学农,树上挂着香甜的果子。学生们蹦跳着从树上摘下果子,用水冲冲或者用手擦擦,迫不及待地吃掉,而平时在家,家长把果皮削掉、切成片,用牙签插好,递到手上,孩子还懒得吃。

  学习也一样。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要合理,目标设立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就是说,既不要把果子直接送到孩子的嘴边,又不要把果子挂得太高,要保证孩子跳一跳、能摘到,免得他失去信心。

  2.不要为了面子而逼迫孩子

  有些家长好面子,喜欢拿自家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看到别人家的孩子能跳1.5米,就要求自己的孩子也跳1.5米,完全不顾他只能跳1.2米的实际情况。结果,导致自家的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和“家长不喜欢我”的消极情绪。其实,孩子能跳1.2米,那1.3米就是合适的目标,千万不要为了面子,盲目地逼迫自己的孩子。

  3.别把孩子培养成“书袋子”

  教育的目的是把孩子培养成人格健全的人,而不是培养成装知识的“书袋子”。就是说,要培养智慧型孩子而不是知识型孩子。对孩子,家长要少灌输人生大道理,多启发孩子问问题。

  4.尊重孩子的生长规律

  孩子各项能力的发展是有规律的。13岁前,其形象思维、直觉思维、模仿能力较强,这一阶段学语言最合适。13岁后,其抽象思维、逻辑推理能力快速发展,这一阶段学数学更容易。可是很多家长不尊重孩子的生长规律,倒着来,让孩子小学学奥数、高中背外语,结果事倍功半。

  5.让孩子获得成就感

  谢校长读中学时,一次在全班第一个做出老师布置的难题,老师从讲台上下来,亲切地摸着他的头问:“你现在是不是比吃了糖还高兴?”他答:“是。”此后,他就爱上了数学。这就是成就感的魔力。

  6.把大任务分解成若干小任务

  孩子学习有困难,家长说“你一定可以”意义不大,而要切实帮助孩子克服困难。比如,孩子刚上小学,面对老师布置的40道口算题很难完成。家长可以把题目分成8组,每组5道,做完一组再做一组,并记下做完一组的时间,进行比较,或者看孩子10分钟内能做对几道题,用这种办法来提高学习效率。把大任务分解成若干小任务,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能帮助孩子克服畏难情绪,提升兴趣和自信心。

  7.把学习变成游戏

  在一个广口瓶里接点自来水,每天往水里吹气,几天后水的颜色就变绿了——因为水里长出了藻类;把一条蚯蚓剪成若干段埋入泥土,一段时间后,一条蚯蚓变成好几条……这些小实验很容易操作,家长完全可以带着孩子做,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

  此外,还能用游戏学数学。比如,小孩子可以玩积木,从中了解三角形、长方形、圆形等图形和红黄蓝绿等颜色,还能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和合作精神;大点的孩子可以用扑克牌算24点……

  8.鼓励自学+讨论

  孩子有了学习问题,先鼓励他自己钻研,如果还弄不懂,就找老师、同学讨论,不赞成花钱去补课。因为前者是自主学习,后者是被动学习,而自主学习的效果更好。同伴间的相互讨论、思想的碰撞,能让孩子更深入地领会知识,也能让孩子的沟通能力、合作意识得到锻炼和提高。

  9.和孩子一起学习

  孩子学习时,家长不要看电视、打牌,最好也能坐在旁边看书学习。浓厚的家庭学习氛围能感染孩子,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静下心来,爱上学习。

  (原载于妇女生活杂志社《妇女生活》2024年第10期“专家热线”栏目)

妇女生活杂志

阅读排行

Copyright©2023-2023 妇女生活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3006013号-1 版权为 妇女生活杂志社所有 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联系我们 电话:0371—63581713 邮箱:fnshxdjz@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