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事不计较,大事不糊涂
问:我儿子性格内向,不太合群。家里来了客人,如果他不熟悉,就不会主动打招呼,有时甚至跑到自己的房间躲起来。这肯定不是优点,但我觉得也没什么大问题。不过,我老公对此很愤怒,上纲上线地说儿子没规矩,还说我慈母多败儿。
请问,儿子本来就不是活泼开朗的人,一定要让他变得活泼开朗吗?
答:是不是合群、爱不爱和人打招呼,都与性格有关。有人爱说爱笑,爱和人打招呼,有人喜欢安静,不爱和人打招呼,无所谓好坏,性格不同而已。我们不能说爱打招呼就好,不爱打招呼就不好。
性格是天生的,很难改变,硬要改的话,孩子会很痛苦,况且,不爱主动打招呼,本身不是大事,没必要为此消耗孩子。
生活中类似的小事很多,如果孩子做得没有达到爸爸的满意,爸爸就上纲上线的话,那么孩子活得就太累了。
有个朋友曾吐槽,她小时候妈妈对她的要求特别多:端汤时不小心把汤洒出来,妈妈责怪她做事不利落;走路被绊倒,妈妈吼她“长眼睛有什么用,为什么不看路”;不小心打破了杯子和碗,更是天要塌了……甚至连鞋子放的位置不对、门没关好等也会被责怪。
总之,她感觉自己一天到晚都在犯错,每天如履薄冰、神经紧绷,生怕哪里做得不好、不对又惹妈妈生气。
长大后,她总是避免和妈妈在一起,因为只要和妈妈在一起,她就感到紧张。工作中,她也畏首畏尾,生怕哪里没做好得罪了领导和同事。她还非常敏感,总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焦虑,甚至失眠。
当然,不是说事情小,家长就可以不管,而是说,管的时候要就事论事、心平气和,跟孩子说应该怎么做就可以了,没必要把小事放大、将后果严重化,没必要说激化矛盾、消耗孩子能量的话。
人的能量是有限的,如果家长过分在意生活细节,把孩子的能量都消耗在小事上,孩子就会敏感、焦虑,遇到大事反而不知该怎么办了,同时活得战战兢兢,害怕承担责任,丧失锐气和进取心。所以,家长千万不要在小事上消耗孩子。
在小事上不计较,在大事上却一定不能糊涂。
我儿子3岁多时发生了一件事。那天,平时去幼儿园很积极的他,突然说不想去了。我觉得不对劲,仔细询问原委。
原来,白天小朋友们在幼儿园玩耍时,撞到一个柜子,柜子上放的零碎东西稀里哗啦地掉下来,差点砸到他。他很害怕,所以不想去幼儿园了。
听完,我觉得有必要找幼儿园老师沟通一下。我需要确认,幼儿园里的危险是否排除。再者,我跟孩子说过,但凡让他担心、害怕、难过的事,一定要告诉我,我会和他一起面对、解决。既然这次孩子把他担心的事告诉我,我就不能糊弄他,于是我给老师打了电话。老师很客气,一再道歉,说柜子已经挪走,之前是他们忽视了这个危险。得知危险消除,儿子终于安心地去了幼儿园。
可能有的家长觉得我这样做有些小题大做,但在我看来,和孩子保持良好沟通、赢得孩子的信任非常重要,是大事,不是小事。既然是大事,就不能敷衍,我让孩子知道我和他是站在一起的,我值得他信任。
当然,每个家长对“大事”的定义可能不太一样。在我看来,保持良好的亲子沟通、孩子在学校不霸凌别人也不被别人霸凌等,都是大事。如果在此基础上,孩子还能学习好,还能嘴甜,那是锦上添花。
养育孩子是一个复杂而琐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抓大放小,做到小事不计较、大事不糊涂,其实都是为了和孩子深度联结,让他感到“我是被爱的”“我是重要的”,这样教育孩子不仅家长不那么劳累,孩子的身心发展也会更健康。
上一篇:我引以为傲的儿子居然对我说:“如果你逼我上学,就是逼我去死。”
下一篇: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