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岁期间家长的哪些做法会影响孩子的学习能力?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能力强,因为学习能力强,往往意味着学业成绩好。但家长不知道的是,从孩子一出生,家长的很多做法其实就影响着孩子的学习能力。
下面,我就和家长朋友探讨一下我们的哪些做法会影响孩子的学习能力。
0~1岁:孩子与妈妈的依恋关系会影响其学习能力
临床调查显示,在阅读障碍和运动平衡能力弱的孩子中,剖宫产出生孩子的比例,要远远大于非剖宫产出生孩子的比例。
我女儿是剖宫产出生的,她小时候就有阅读障碍。
阅读障碍,指阅读时有跳字、跳行情况。比如,读完第五个字,该读第六个字,结果一下子跳到第七、第八个字上;读完第一行,该读第二行,结果一下子跳到第三行。她刚上小学时,因阅读时跳字、跳行,成绩多次受到影响。有一次考试,她只答了一半就交卷了,因为另一半她根本没看见。
运动平衡能力也如此。剖宫产出生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力量不足的情况,也更容易摔倒,但这并不说明孩子笨或者不专心。家长平时可以和孩子玩“对掌”游戏,引导孩子向你发力,你再把力量推回去。
当然,不是每个剖宫产出生的孩子都有上述问题,也不是孩子有了上述问题都源于剖宫产。我只是提醒家长了解这种关联,给予孩子更多的包容。随着年龄的增长、脑神经的进一步发育,孩子的阅读障碍和运动平衡能力弱的问题会逐渐得到解决。
有阅读障碍和运动平衡能力弱,这些问题是显性的,家长容易发现,还有些问题是隐性的,家长不易发现。
比如,0~1岁是孩子与妈妈建立依恋关系的关键期。
依恋关系,对孩子以后人际交往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影响。当孩子还在襁褓中时,妈妈总说:“我可不想要一个不听话的孩子。”当孩子能够走动、弄脏或弄坏了什么东西时,妈妈总摆出一副气恼、不耐烦的样子,孩子就会感觉“我很糟糕”,从而无法与妈妈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
无法与妈妈建立安全依恋关系的孩子,长大后就无法看到自己的价值,无法相信自己的能力,也就无法充满信心地探索周围的环境,从而无法发挥自己的潜能。
1~3岁:孩子的安全感、专注力、创造力会影响其学习能力
1~3岁的孩子,已经会抓、会走、会跑,会用各种方式探索周围的环境。如果家长对孩子持欣赏、鼓励的态度,孩子的安全感足,就会充分发挥潜能;如果家长出于安全或健康理由,阻止孩子探索或苛责孩子,孩子的安全感不足,在探索新事物时就会胆怯、犹豫,甚至退缩,时间久了,甚至会丧失探索精神和创造力。
1~3岁的孩子有着天然的强烈的好奇心,观察事物时异常专注,身体处于高度的兴奋和紧张状态。比如,两三岁的孩子观察蚂蚁,能几十分钟一动不动;孩子在家里玩玩具时喃喃自语、自得其乐,会处于一种忘我的状态。
此时,家长最好不要打扰孩子。但是很多家长不知道这一点,看到孩子长时间地搭积木,会时不时地询问孩子:“宝贝,渴不渴?要不要喝水?饿不饿?要不要吃东西?”或者说:“地上太凉,起来坐沙发上;这里光线太暗,我把你挪到一个明亮的地方。”有的家长喜欢用手机记录孩子的生活,时不时地招呼孩子:“宝贝,回头笑一笑,我给你照张相……”
1~3岁是孩子专注力发展的关键期,家长的干扰会让孩子形成一种思维定式:每隔几分钟,就有人来打扰我,我只有回应,打扰才会停止。
孩子带着这种思维定式进入小学,就很难在一堂课的时间内一直保持专注。即使没有人打扰,他也会自己中断注意力,摸摸这看看那,跟同学说说话,朝窗外瞅两眼。不这样,他就难受,因为这是他熟悉和习惯的模式。
没有办法高质量地听完一节课,对知识的掌握自然不完整,写作业时免不了磕磕绊绊。随着年龄增大,学习内容增多,课堂欠账越来越多,孩子就会慢慢厌烦学习。此时,家长少不了批评孩子,却不知孩子的专注力正是被自己破坏的。
1~3岁的孩子还会表现出强大的创造力,有着各种奇思妙想。
创造力对孩子日后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处理复杂的数学运算、理解物理公式、构思写作场景,都离不开创造力。创造力被破坏的孩子思维贫乏,日后往往会出现学习困难。
孩子的创造力被破坏,罪魁祸首很可能就是家长。因为孩子有了奇思妙想,却总被家长泼冷水,他旺盛的创造欲就会枯竭。有家长在孩子小时候批评孩子“一天到晚就知道胡思乱想”,等孩子长大后又批评孩子“写作文干巴巴的,一点想象力也没有”。可是,这能怪孩子吗?谁让家长在不该限制他的时候限制他呢?
探索精神和情绪调节能力,是孩子探索世界最有力的武器。在这个阶段,如果家长给孩子提供一个包容、尊重的环境,允许孩子宣泄各种情绪,那么孩子的探索精神就不会被打压,而且能学会调节自我情绪,日后遇到学习困难,就能很好地克服。比如,某道题解不出来、某次考试没发挥好,孩子就会用恰当的、安全的方式处理掉负面情绪,而不会慌张、恐惧、逃避和崩溃。
3~6岁:孩子能否自发游戏会影响其学习能力
孩子到3岁,开始上幼儿园。这期间,孩子会开始自发游戏。
自发游戏,不是指孩子无限制地玩游戏,而是指孩子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没有目的、心血来潮、不知疲倦地去玩的游戏。
自发游戏,能够帮助孩子提升社会交往能力,帮助孩子应对更大的压力,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种种原因,现在孩子的自发游戏时间大大缩短。有数据表明,现在的孩子比20年前的孩子,自发游戏时间减少了50%。就是说,现在孩子的自发游戏时间,比父母童年时少了一半。
有专家说,现在孩子之所以出现很多心理问题,就是小时候玩得不够充分造成的。比如,社交能力欠缺,会从幼儿园、小学延续到中学、大学甚至成年,并影响其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
很多专家都会通过观察孩子在游戏中的表现,来评估孩子的心理状态。研究发现,孩子在游戏中遇到障碍怎么做,长大后他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也会怎么做。
孩子不喜欢学习,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家长没办法把学习变成孩子喜欢的游戏。如果家长能让孩子像沉迷于游戏一样沉迷于学习,那么孩子的学习能力一定会得到充分发展,学业成绩根本不用家长操心。
所以家长要做的,不是把学习和游戏对立起来,不是向孩子强调学习重要、游戏不重要,而是要将二者结合起来,让孩子在学习中获得游戏的快乐,在游戏中乐于学习新知识。学习,其实也是一种游戏。
6~12岁:孩子的适应能力、阅读能力会影响其学习能力
6岁上小学后,孩子有了考试和学业成绩。这时很多家长开始焦虑,时时盯着孩子的成绩。为让孩子取得好成绩,家长往往希望孩子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按时完成作业、上课认真听讲等。但是此时影响孩子学习的,并不仅仅是学习习惯,还有能否适应学校生活、能否与同学和睦相处,以及阅读能力的发展等。
适应学校生活,对孩子来说是一大挑战。小学和幼儿园相比,在班级数量、管理要求、行为准则,以及师生关系等方面都有着明显不同,老师变了、同学变了、作息时间变了,连厕所也变了。小学,对刚走出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是一个陌生的环境。孩子对学校还不熟悉时,是无法投入精力学习的,所以孩子刚上小学,适应环境远比提高成绩重要。
这一阶段,家长要多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及感受,帮助孩子尽快适应新环境。
一旦孩子适应了新环境,家长就要赶紧帮助孩子与同龄人建立友谊。
在这一阶段,孩子会通过同龄人对自己的看法来证明自己是有价值的、是受欢迎的。孩子能否与同龄人建立友谊,能否得到同龄人的接纳、欣赏,会影响他在群体中的表现,即能否积极地展现自己,能否遵从群体规则,能否追求统一的目标等。
在小学,孩子还需要发展阅读能力,因为所有的课堂学习都离不开阅读。
家长不要让孩子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做练习册上,而要给孩子留出足够的时间阅读。孩子阅读,不一定要读名著、读大部头书,他想读什么就读什么、爱读什么就读什么,重要的是读,通过读跟知识、书本建立良好的连接。
让孩子在小学爱上阅读,会为他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即使起初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的增多、知识复杂程度的加大,阅读会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老师教授的内容,并逐渐融会贯通,学习后劲儿会越来越足。
上一篇:“神童”为何会输在“起跑线”上?
下一篇:多子女家庭,不宜强调“大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