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家庭教育 > 心理诊所

对孩子来说,社交和成绩同等重要

2024-12-09 19:55:29 来源: 现代家长 作者:吾悦

  很多孩子智商高、学习好,人际关系却一团糟。他们在对自己的定位、对别人的定位、待人接物、抗压能力等方面都有明显欠缺,生活中稍有不顺,就无法处理、心态崩坏,然后一蹶不振,躲在家里走不出去。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说,无疑是致命的缺陷。

  中国社会比较注重人情,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少不了你来我往,想在社会上立足,社交能力是一项重要技能。

  很多父母意识到这一点后,非常关心孩子的社交问题,并有心在这方面帮助孩子,却又不知如何去做。下面,我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即使家庭给孩子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如果不走出家庭、进入社会,他的精神发育就会不完整

  社交是孩子心理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社交可以扩展孩子的活动范围。孩子从小在家庭里生活,随着年龄增长,对家庭成员已相当熟悉,这时就需要扩展活动范围,去社会上认识其他人,了解其他事物。

  即使家庭给孩子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如果他不走出家庭、进入社会,他的精神发育就会不完整。好比温室里的花朵,看着鲜艳夺目,一旦挪出温室,可能就无法生存。就是说,再完美的家庭也无法替代社会对孩子心理发展的影响。

  社交还可以帮助孩子确定其社会身份。孩子在家庭里,很确定自己是不是受家庭成员的关注和喜爱。进入社会后,孩子会通过和别人特别是同龄人的交往,来确定自己在群体中是不是受关注、受喜爱,别人是不是愿意跟他交往。

  另外,社交还能帮助孩子学习个体技能和合作技能。个体技能,指的是怎么玩溜溜球、陀螺、滑板,怎么骑自行车等。合作技能,指的是两个及以上孩子怎么合作玩游戏,比如放风筝,一个孩子负责托举风筝,另一个孩子负责拉线。比如丢沙包,两人怎么配合把中间这个人淘汰掉。

       如今,她已经当了妈妈,回想当年爸爸的支持,依然觉得温暖

  孩子从出生到长大,社交状态一直在变化。父母是孩子社交的启蒙者,那么父母怎样做,才能帮助孩子打好社交基础呢?

  一、父母要减少焦虑

  孩子在最初学习社交时,会参照父母的意见来决定自己的社交态度。

  比如,孩子和父母一起出去散步,看见远处有两个小朋友在做游戏。孩子想过去跟两个小朋友一起玩。但因为跟两个小朋友不熟,他有些犹豫、胆怯,这很正常。拿不定主意时,他会看父母的态度。

  如果父母脸上挂着笑,神态轻松地鼓励他:“去跟小朋友玩吧,他们一定很欢迎你。”孩子听后一下子有了勇气,会过去主动要求加入他们的游戏。

  如果父母的眼神是担心、抗拒的,孩子会觉得“和陌生人玩似乎不合适”,于是收回脚步,以后对陌生人都会产生恐惧和怀疑。

  二、父母要给予孩子支持

  孩子需要的不是静态的陪伴,而是动态的交流,不是说父母守在孩子身边,什么都不做、不说,看着孩子就行。如果父母这样做,孩子会觉得自己没有价值、不值得被人尊重。一旦形成这种心理,在以后的社交中,孩子会认为自己是不受欢迎、不受待见的人,就无法展开正常的社交活动,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障碍。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受人欢迎,就要给予孩子支持,其中父亲的支持更重要,尤其对男孩来说。

  王女士有个儿子叫小勇。

  小勇上小学三年级前,和同学一有矛盾就回家哭诉。王女士很心疼,但总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不找对方理论,而是极力安慰小勇。

  小勇上小学三年级时,爸爸从外地公司回到本地。爸爸回来后,处理问题的方法和妈妈完全不同。他不但给了小勇心理支持,还带小勇练习拳击,教他怎样保护自己。

  有了爸爸的支持和训练,小勇有了底气,再和同学发生矛盾,不仅能控制事态的发展,还能很好地保护自己。学校那些爱欺负人的调皮鬼一个也不敢招惹他。

  更难得的是,小勇变得强有力之后,不仅不欺负别人,还经常为弱小的同学打抱不平。因为他正直又具备一定能力,所以他打抱不平时,总能把事情处理好。结果,他在同学中越来越有威信,大家都愿意跟他玩。

  章女士也分享了自己上小学时的一件事。

  她5岁就上学了,跟7岁的同学在一个教室里学习,显得格外弱小,所以她每天都处在惊恐中。一天放学,她被高她一头的同学推到水沟里。回家后,她哭着把这件事告诉了爸爸。不知爸爸用了什么方法,反正第二天她去学校后那个同学向她道了歉,并保证以后不会再发生类似事情。

  从那以后,她还是班里年龄最小的学生,但再也没有怕过谁。如今,她已经当了妈妈,回想当年爸爸的支持,依然觉得温暖。

  三、父母要逐步退出孩子的社交世界

  父母支持孩子的过程,其实也是为孩子做榜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一定要关注孩子的感受。孩子跟小伙伴发生矛盾,轻重程度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的感受。另外,父母一定要表达支持孩子的态度,包括告诉老师、查看监控、找对方家长等手段。

  有了这两点,孩子就有了底气。在父母为自己处理好社交问题后,孩子会学着父母的方式自己去处理问题。

  孩子上学后,就是集体中的一员,与同学发生点摩擦不可避免,父母不用刻意为孩子制造一个真空环境来保护他。因为孩子的反应,就是告诉对方自己的界限在哪里。父母要明白这一点,在教给孩子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后,要逐步退出孩子的社交世界,让孩子自己去处理他的事情。

       日常生活中,很多父母过分强调孩子要多学知识而忽略其他。殊不知,拥有良好的社交关系对孩子减压作用巨大

  北京四中原校长刘长铭写过一篇文章,里面讲的一个教育观点让我很受启发。这位校长认为,身心健康的学生有四方面的构建。

  第一,是生物性构建。它指人作为生物体,要运动,肢体要发育,动作要敏捷,对世界要有敏锐的感觉、好奇心和适应性。就是说,人要适应环境,应对危险,有生活能力。

  第二,是人格性构建。它指人应该有性格、气质、情感、修养、信仰、良知等。这是人和其他动物的区别,是人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是社会性构建,它指人应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道德品质、社会规则、艺术审美等。就是说,人要学会表达、学会沟通、学会与人相处。社交就属于社会性构建。

  第四,是工具性构建。它指各种知识、能力、技能等。就是学校教给孩子的课堂内容等。

  这四方面,知识排在最后。日常生活中,很多父母过分强调孩子要多学知识而忽略其他。目前,很多孩子出现问题,就是这四方面的构建不平衡造成的。

  很多孩子智商高、学习好,人际关系却一团糟。他们在对自己的定位、对别人的定位、待人接物、抗压能力等方面都有明显欠缺,生活中稍有不顺,就无法处理、心态崩坏,然后一蹶不振,躲在家里走不出去。

  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说,无疑是致命的缺陷。

  韩女士分享了她女儿上小学时的一件事。

  一天,她女儿被老师批评,然而这丫头很勇敢,借老师的手机给妈妈打电话,告诉妈妈,老师放学后把她留下来了,她要通知妈妈一声。更有意思的是,这丫头有两个闺蜜,她被老师批评时,闺蜜就一直在老师的办公室外等她。她出来后,两个闺蜜,一个帮她背书包,一个递纸巾给她擦眼泪。

  我听后,觉得她的女儿很幸福。

  果然,韩女士说,第二天女儿上学的状态超级好,根本不受被老师批评的影响。我也坚信这丫头只要一直有这种社交能力,不管学业压力多沉重、社会环境多复杂,她都能很好地处理,能力也会不断增强。

  相反,如果孩子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在承受沉重压力时很可能被压垮。

  很多孩子在中考、高考前夕抑郁,来我这里咨询。我发现他们有个共同点,就是缺乏社会支持系统,跟父母无法交流,也没有交心的朋友。如果有个好朋友,能将心里的委屈说一说,很多事情说不定就扛过去了。

  压力是每个孩子都会遇到的,但怎样处理压力,有没有人支持自己走过人生的艰难时刻,每个孩子是不一样的。

       两个孩子面对面坐着,却要用微信聊天,为什么?

  随着社会的发展,交流方式有了变化,以前以面对面的交流为主,现在成了以网络交流为主。

  今年端午节,我们家族来了一次大聚餐。餐桌旁,两个孩子不怎么说话,却一人拿一部手机,通过微信聊得热火朝天。

  我觉得奇怪:“你俩面对面坐着,为什么要用手机微信聊天呢?”

  一个孩子不好意思地解释:“微信上有表情包,面对面聊天,做不出那个表情包,无法表达内心的感受。”

  我听后觉得蛮有意思,感慨如今孩子们的社交方式真的变了。

  另外,AA制被越来越多的孩子所接受。很多孩子一起吃饭、游玩都采用AA制。我和父辈这两代人,对外出活动采用AA制都很不好意思,我们约人吃饭、游玩,一定会主动买单。

  除社交方式的变化外,如今社会还有一个趋势,就是人的孤独感越来越强。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孩子对信息的兴趣越来越浓,对人的兴趣越来越淡。这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父母不要强求孩子按照自己习惯的社交方式交流,只要孩子能跟时代、跟周围的同龄人合拍,就可以了。

  最后,我希望父母们都能够重视对孩子社交能力的培养,教会孩子待人接物、与人相处,让孩子始终处于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中。因为这对孩子发展未来事业、获得人生幸福感,都有极大的帮助。

妇女生活杂志

阅读排行

Copyright©2023-2023 妇女生活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3006013号-1 版权为 妇女生活杂志社所有 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联系我们 电话:0371—63581713 邮箱:fnshxdjz@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