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巾帼风采

扎根乡村从教十余载,创办全国第一所乡村社区大学——记全国三八红旗手、河南省辉县市西平罗乡中心幼儿园园长郭文艳

2025-06-30 18:03:57 来源: 妇女生活 作者:刘波 殷永亮 杨爱荣

  十多年前,她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城区幼儿园教师岗位,但当她得知以前工作过的一所私立幼儿园的园长身患癌症仍心系教育事业,要到乡下创办一所新的幼儿园后,深受触动,毅然放弃了在条件更好的城区幼儿园工作的机会,随对方来到了偏远乡村。

       “原来大自然也可以成为孩子们的课堂!”

  1999年,16岁的郭文艳初中毕业,考入河南省新乡市第一师范学校学习幼儿教育专业,2002年师范毕业后,应聘到一所私立幼儿园工作。

  结婚有了孩子后,为照顾家庭,郭文艳辞了职,一边带孩子一边协助丈夫做生意。然而,每当夜深人静时,她脑海里总是浮现出上班时与孩子们相处的画面。于是她暗自决定,等孩子稍大一些,就重返教育领域。

  2012年,郭文艳报名参加新乡市辉县市教育局组织的招教考试,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城区幼儿园教师岗位。可恰在此时,她以前工作过的幼儿园园长张青娥找到她,动员她随自己去辉县市西平罗乡工作。原来,辉县市西平罗乡要创办幼儿园,市教育局领导希望张青娥负责创办工作。当时张园长已身患癌症,但仍然心系教育事业,她语重心长地对郭文艳说:“那里的孩子需要我们,乡村教育不能没人坚守。”看着张园长苍白却坚定的脸庞,郭文艳深受触动,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放弃了到条件更好的城区幼儿园工作的机会,随张青娥来到了西平罗乡。

  西平罗乡中心幼儿园(当地人称为“川中幼儿园”)建成后,郭文艳被任命为副园长。投入工作后她很快就发现,当地学前教育基础薄弱,老百姓普遍认为,幼儿园就是让孩子玩耍的地方,不需要学习知识,甚至有家长说:“上幼儿园有啥用?费那钱干啥!”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郭文艳和同事们以家园共育为抓手,挨家挨户做家长们的工作。山路崎岖,有的地方要步行数小时才能到达,那段时间,郭文艳的脚上多次被磨出水疱。通过家访、亲子活动及读书会等,她和同事与家长们建立了互信。

  郭文艳发现,乡村拥有得天独厚的幼教资源,比如山间的落叶、河滩上的石头、田地里的玉米苞叶等,都是教育孩子们的好教材。她还带领老师们开辟了60亩生态种植园,种植各种瓜果蔬菜和农作物,让孩子们参与劳动,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体验收获的喜悦,以实际行动践行“大自然与社会都是活教材”的课程观。当地盛产红薯,郭文艳便以红薯为课程资源,让孩子们插苗、观察红薯苗的生长过程,还跟孩子们一起创编儿歌:“红薯插秧学问大,七叶秧苗顶呱呱。平插埋四出土三,秧苗易活薯高产。”施肥时,又创编施肥歌:“草木灰,钙钾肥,杀菌消毒灭虫害。一棵薯苗一把灰,红薯能结一大堆。”这些儿歌朗朗上口、浅显易懂,不但便于孩子们学习,还能提升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有的家长不禁感叹:“原来大自然也可以成为孩子们的课堂!”同时他们也认识到,科学的学前教育能够让孩子们在大自然中汲取能量,获得更全面的发展。于是,他们不仅不再抵触送孩子上幼儿园,还十分配合郭文艳的工作,有的家长早晨5点就到种植园帮工,有的家长自发带着工具到幼儿园打扫卫生,家园共育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文艳,你们已经做得很好了,即使只影响了一个人,这件事也是值得的!”

  2013年6月下旬,中国农业大学的孙庆忠教授到西平罗乡教育中心调研,看到川中幼儿园的生态种植园里有100多个家长在帮忙干活,十分惊讶:在这偏僻的山区,家长们对教育竟有着如此强烈的期待!于是他向张青娥园长建议:“你们可以依托幼儿园办一所乡村社区大学。”张青娥对这个建议十分赞同:是啊,有了社区大学,家长们的文化素质提高了,家园共育工作一定会做得更好。

  但当时张青娥的病情已很严重,只能把这件事委托给郭文艳她们。

  之后,在孙教授的指导下,郭文艳带领幼儿园的几名老师大胆创新,开始筹办全国第一所以幼儿园为依托的乡村社区大学——川中社区大学。


郭文艳(右一)及同事们与孙庆忠教授合影

  起初,大家都对“社区大学”没什么概念,不知如何开展工作,只能反复商讨,结合幼儿园老师的特长,摸索着制订教学计划,设置相应的课程。经过努力,她们陆续开设了育儿知识、生活与健康、国学常识、美工、舞蹈等课程,并将社区大学初步定位为“成年人终身学习的公民学校”。

  2014年5月30日,川中社区大学举行了揭牌仪式,川中幼儿园老师张靓、李小娟、房玉苹等成了社区大学授课的主力军,每周二、周四给学员上课。为了方便老百姓上课,她们将上课时间安排在下午幼儿园放学前一个半小时,家长接孩子时就能顺便上课。

  第一次开课,教室里挤满了90多个家长,还有一些家长站在门口听讲。

  可随着时间推移,问题逐渐暴露:学员年龄跨度大,年轻的20多岁,年老的七八十岁,接受能力不同,需求也不同,老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难以吸引学员,听课的人越来越少,后来一堂课甚至只有五六个家长参加。

  郭文艳感到焦虑、迷茫,打电话向孙教授求助。孙教授鼓励她:“文艳,你们已经做得很好了,即使只影响了一个人,这件事也是值得的!”郭文艳顿时又有了信心:还行,我们不只影响一个人,每堂课还有五六个学员呢!

  随后,郭文艳带领团队深入走访,了解家长们的需求,并和老师一起改进教学方式,采取参与式、体验式和实践式教学法,比如举办温馨联谊会、生日会、颁奖典礼、课前热身小游戏等活动,让家长们真正参与到课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手工课上,老师手把手教老人和孩子们剪纸;育儿知识讲座中,老师用生动的案例和通俗易懂的语言解答家长们的疑惑。她们还通过记住学员的名字、关心学员的生活等方式,与学员拉近感情。经过努力,社区大学的学员逐渐增多,教学效果也越来越好。

  一位叫王英英的大娘让郭文艳印象深刻。因为独自支撑一个家庭,长年劳累,王大娘走起路来有些蹒跚,面色也比同龄人憔悴。郭文艳鼓励她来参加社区大学,她说自己不识字,而且家境不好,显得很自卑。郭文艳没有放弃,每次见到王大娘都亲切地和她拉家常,做她的倾听者。时间久了,王大娘越来越信任郭文艳,开始走进社区大学,有一次甚至在联谊会上主动拉着郭文艳的手要求上台表演,而且一连唱了3首红歌。郭文艳十分激动,和她一起唱了起来。就这样,郭文艳和同事们花了两年多时间,让曾经愁苦、自卑的王大娘变得开朗自信起来。

       社区大学创办11年来授课1300多次,辐射周边15个村落1000多个家庭,经常听课的学员累计1000余人

  为了扩大社区大学的影响力,服务更多家庭,2020年9月,郭文艳她们在西平罗村和兆村开办了两个学堂。兆村学堂的教室原来是棋牌室,在郭文艳她们进行教室改造时,村里的瘫痪老人张群法坐着轮椅运送砖块,声称“你们把学堂办到我们家门口,我出不了大力,至少要出出小力”。

  年届七旬的牛书民大娘,小时候因家贫没机会上学,得知幼儿园办的社区大学不用交学费,还免费提供笔和纸,兴奋不已,踊跃报名参加学习。经过学习,她不但提高了文化水平,还创作了不少诗歌,被收录在《川中社区大学》年刊里。


社区大学的学员表演节目

  还有一名叫琚秀丽的年轻学员,通过学习找到了自我,平时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做事情,丢了什么都不能丢掉信心。”她有篇文章《我的成长三部曲》被收录到了《川中社区大学》年刊里,讲述了她参加社区大学学习后的蝶变:第一步,我是一位宝妈;第二步,我是我自己;第三步,我愿做一只萤火虫,虽然仅有微光,但也要带给他人一抹光亮和一丝温暖。

  一批优秀学员还在郭文艳的鼓励下转变身份,成了讲师,服务于学堂和乡村。比如勾玉凤、丁丽萍等学员,承担了学堂的多项工作,组织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在她们的带动下,即使没有老师的参与,学堂也能正常运转,甚至开展各种活动。

  社区大学创办至今,11年间共授课1300余次,辐射周边15个村落1000多个家庭,经常听课的学员累计1000余人。

  因在乡村教育工作中成绩突出,郭文艳先后获得“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河南省岗位学雷锋标兵”“河南影响力校长”“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妇女生活杂志

阅读排行

Copyright©2023-2023 妇女生活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3006013号-1 版权为 妇女生活杂志社所有 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联系我们 电话:0371—63581713 邮箱:fnshxdjz@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