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巾帼风采

十七年点亮数百万青少年的科学梦——河南自然博物馆喜获全国巾帼文明岗背后的故事

2025-07-21 18:18:40 来源: 妇女生活 作者:康世甫 张永强 郑亚琳

  位于郑州市金水东路的河南自然博物馆前身系2001年成立的河南省地质博物馆,现馆于2008年4月开馆。作为河南省唯一一家国家一级自然类博物馆,这里不仅珍藏着自然的奥秘,更活跃着一支“新时代的娘子军”。17年来,她们的无私奉献和用心付出,赢得了公众的高度认可和广泛赞誉,更点亮了数百万青少年的科学梦。网络上各大平台对河南自然博物馆好评如潮:“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探索地球的奥秘,解锁生命起源之谜。值得一去的博物馆。”“这个既免费又长知识的地方太适合带孩子来了。”“很适合父母陪孩子一起游玩,寓教于乐,学到很多知识!”……

  2025年“三八”国际妇女节前夕,河南自然博物馆被授予全国巾帼文明岗荣誉称号。5月13日,记者走进河南自然博物馆,采访了这支“新时代的娘子军”。

       她们是一群热情奉献的人:讲解注重用通俗易懂的大白话,科普想尽办法创新形式,服务体现女性的温婉细致,让观众倍感温暖

  “我们馆内设有地球厅、恐龙厅、生命演化厅、矿产资源厅等展厅,收藏了省内外地质矿产、古生物、矿物标本3万多件,是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了解地球、生命演化及我省地质资源的好去处。”河南自然博物馆办公室主任李杰介绍,“馆内展示的亚洲体腔最大的恐龙汝阳黄河巨龙、世界上最小的窃蛋龙、中国唯一的结节龙等化石及复原的恐龙模型,深受青少年喜爱。”

  河南自然博物馆虽然女职工居多,但个个巾帼不让须眉。2025年“五一”,是讲解员吴雪松在馆内过的第15个“五一”假期。“忙起来连口水都顾不上喝,天天几乎都是脚不沾地的状态。”吴雪松说,她所在的社会教育部干部职工共11人,全部为女性。作为服务公众的第一线,接待讲解、展陈策划、科普研学等几乎都离不了她们。

  为了让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听懂晦涩高深的自然知识,她们在讲解时会有意少用专业术语,多用通俗易懂的大白话,中间还不时穿插互动环节,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不讲解的时候,她们还想方设法创新科普形式。比如,她们举办的“恐龙特工队”研学活动,带孩子们沉浸式体验恐龙世界,热度一直很高;她们组织的暑期小小讲解员夏令营活动,几乎场场爆满。业余时间,她们还参加科普讲解大赛等活动,不断提升讲解能力和水平。

  吴雪松的孩子今年上小学四年级,每到假期都想让父母陪他出去玩,可一次也没能实现。这样的情况,社会教育部的女职工几乎每个都会遇到。吴雪松说:“想想还是挺亏欠孩子的,别的父母假期都能带孩子出去玩,但我们部门越到假期越忙,实在抽不出时间。不过想到博物馆里有这么多孩子等着我们,也就释然了。现在,孩子理解我的工作了,假期里有时还会过来帮忙。”

  在日常工作中,馆里的女职工互帮互助,关键时刻拉得出、顶得上。2024年7月的一天,已经到了闭馆时间,外面下起瓢泼大雨,馆内滞留大量观众。她们一看这情况,迅速启动应急方案,联合运行保障部及时上报值班领导,延迟闭馆时间,安排滞留的观众进影院休息,在雨中有序指挥出租车进馆接人。一直到送走最后一名观众,她们才拖着疲惫和湿淋淋的身体闭馆。

  她们的温婉和细致,让观众倍感温暖。

  据统计,自2008年4月开馆以来,河南自然博物馆已累计接待观众805万余人次,讲解2万余场,组织形式多样的特色社教活动3000余场,带领志愿者为观众提供讲解、咨询引导、物品寄存、失物招领等服务3万余次。

       她们是一群细心用心的人:开办公益讲座,出版科普图书,整合“馆内+馆外”资源,以“线上+线下”的科普形式,累计开展自然科学教育活动300多场,惠及300多万名观众,其中大部分是青少年

  “端午节里蕴含着哪些自然因素?”端午前夕,河南自然博物馆科学传播部的女职工李新然正为新一期的“科学四季课”准备课件。

  “我们是自然类博物馆,所以不能光讲传统节日习俗,还要讲它跟自然的关系。”为了这个端午节的课件,李新然已经准备了两个多月,在网上找了大量的参考资料,“因为主要面对青少年,我们的课件内容还要考虑到他们的接受程度,不能太高深,但也不能太简单了,要让孩子们踮起脚尖或者稍微蹦一蹦就能够理解,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他们。”

  在做好馆内日常服务接待、科普教育的基础上,主要由女职工组成的河南自然博物馆党员科普先锋队,还通过举办科普讲座、临时展览以及开发科学教育课程、出版科普读物等形式,深入社区、学校、乡村,普及自然科学知识。

  2024年5月29日,“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党员科普先锋队组织志愿服务队到信阳市固始县陈淋子镇红花小学,开展公益科普活动。因为学校位置偏远,她们当天光坐车就花了6个多小时。赶到学校,她们顾不上休息,就开始给孩子们做《化龙为鸟》的科普讲座。为让孩子们身临其境地观看各种3D矿物标本,她们还带去了AR眼镜。活动结束时,一名女职工感慨:“看着孩子们如饥似渴的眼神,那一刻感觉再辛苦也值了!”

  馆里的女职工们还发挥专业优势,编著出版科普图书10余册,其中《你好!恐龙》一书,已成为许多孩子探索恐龙世界的启蒙读物。该书主编吴艳说:“博物馆的使命除了展示藏品,还要传播知识。我们编写这本书的初衷,就是希望2~5岁的儿童也能轻松读懂恐龙,激发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据统计,近3年来,河南自然博物馆整合“馆内+馆外”资源,以“线上+线下”的科普形式,累计开展自然科学教育活动300多场,惠及300多万名观众,其中大部分是青少年。

       她们是一群专业专注的人:自2006年以来,陆续开展全省古生物资源调查、古脊椎动物发掘,实证了河南是我国的恐龙资源大省

  恐龙是河南自然博物馆当仁不让的明星,是绝对的主角,而且这些恐龙不少是地道的河南恐龙。但最早的时候,博物馆并没有恐龙,还曾计划去外地征集恐龙标本。

  河南自然博物馆拥有全省唯一一家以研究古生物化石为主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自2006年以来,在以徐莉为首的女科学工作者的带领下,实验室陆续开展全省古生物资源调查、古脊椎动物发掘,取得了多项重大科学发现:河南恐龙化石有13属13种;在汝阳盆地白垩纪地层中新发现“汝阳巨型蜥脚类恐龙动物群”,已命名的有巨型汝阳龙、洛阳中原龙、汝阳黄河巨龙等新属种恐龙,其中巨型汝阳龙为目前已知世界最大的蜥脚类恐龙;在栾川盆地白垩纪地层中新发现“栾川动物群”,已命名的有驰龙类的河南栾川盗龙、河南秋扒龙等,其中包括世界上最小的窃蛋龙类恐龙——迷你豫龙;在义马盆地侏罗纪地层中发现了4种恐龙足迹化石,其中徐氏张北足迹是在河南省发现的第一处侏罗纪恐龙足迹。

  这一系列发现,实证了河南是我国的恐龙资源大省,同时也支持建设了河南自然博物馆恐龙厅、汝阳恐龙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汝阳恐龙遗址博物馆。河南自然博物馆门前矗立的两个大型恐龙雕像,就是以汝阳黄河巨龙为原型,一比一制作而成的。

  满满的收获背后,凝聚着河南自然博物馆女科学工作者的无数心血。她们常年在野外挖掘,大都灰头土脸,经常自嘲:“远看像拾破烂的,近看像要饭的,一问是博物馆的。”

  发掘工作结束后,研究工作一直在进行中。2021年,美国《生命与环境科学期刊》上发表了一项有关恐龙的研究成果——河南汝阳大恐龙平均每76天换一次牙。河南自然博物馆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常华丽博士参与了这一研究。她告诉记者:“从2015年开始做这个研究到2021年研究结果发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2020年我怀二孩时,正是研究结果发表的关键时期,因为有时差,我们跟对方很多时候都通过邮件沟通,过程很折磨人。尽管如此,但想到我们有这么多恐龙化石标本可以研究,而且出了这么多研究成果,那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和幸福感还是很强烈的。”

  因为有了这样一群人的努力,近年来,河南自然博物馆获得多项荣誉:被授予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河南省青少年教育基地等36项基地称号,多次冲上“中博热搜榜”全国十强自然博物馆榜单;在国际及国家级刊物上发表研究成果论文近50篇,其中30篇被SCI(科学引文索引)全文收录;荣获国土资源部科技奖、河南省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奖4项,国家和省级科普、研学基地优秀奖9项;更有多名女性一线工作者被评为省、市首席科普专家,女职工在各级各类讲解员大赛、科普大赛、党建活动中屡获殊荣……

  对此,如今已是河南自然博物馆馆长的徐莉表示:“获评全国巾帼文明岗,是对我馆工作的最高褒奖。但荣誉只是起点,不是终点,我们将深挖自然资源特色,聚焦业务支撑,持续建强科普阵地,创新开发展览与文创,深入开展古生物研究等,更加有序高效地服务自然资源大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奋勇争先、再创佳绩,绽放更加绚烂的巾帼之花!”

妇女生活杂志

阅读排行

Copyright©2023-2023 妇女生活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3006013号-1 版权为 妇女生活杂志社所有 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联系我们 电话:0371—63581713 邮箱:fnshxdjz@163.com